阳光普照,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蔡家社区与富民县永定街道交界的马光井山头,如鱼鳞般铺陈的光伏板熠熠生辉,穿插其间,一台台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擎天而立,叶片随风舞动。“得益于昆明市创新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市县区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华润大兴药光互补项目从引进落地到并网发电用时不到一年。”华润新能源(昆明西山)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玉介绍。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要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昆明市牢固树立一盘棋统筹、一揽子部署、一体化发展理念,创新机制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通过产业共谋、利益共享,加快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协调并进”的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运用改革思维、树牢创新理念,打破看不见的行政壁垒
群山之间,探寻光伏电站的路并不好走,辗转多时终于到达山顶。“别看是山顶,这里海拔高、遮挡少,光照条件更优越。”白玉感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促进局统筹协调西山区、富民县跨区域合作保障项目用地,告别“多地跑”,只进“一扇门”,确保了项目投资达到行业收益要求。
摒弃“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西山区与富民县从隔山相望到跨山牵手,成为昆明市运用改革思维、树牢创新理念,构建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拆掉“篱笆墙”的生动注脚。
作为省会城市和云南省唯一特大城市,昆明主城五区以占全市14%的国土面积,集中了64%的人口、77%的经济总量,同时又存在着地区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的困难;而北部县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合作招商动力不足。
优势互补,短板才能拉长。昆明市把握立与破,先立后破、以立促破,在市域内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1+2+N”系列政策机制——《中国竞彩网_竞彩网足球-中国足彩网真诚推荐: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意见》1个主体文件,以及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存量产业项目跨区域流转管理服务办法2个配套文件,同时围绕土地指标、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相继推出N个支撑文件。2024年9月,又出台《昆明市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三年行动(2024—2026年)》,配套印发“十大重点任务”清单,确定了未来三年支撑性重点工作及各阶段发展目标。
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解决“不能协作”问题,全市着力实施产业布局一盘棋、要素保障一盘棋、招商引资一盘棋,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三项保障机制”,即利益共享机制、统计核算机制、督促考核机制,旨在一揽子部署、一体化持续推进产业在区域间合理布局、梯度转移、利益共享。
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
近些年,昆明市开年都聚焦同一个主题:重大项目建设。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好项目,意味着发展的后劲、质量、信心。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为昆明市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看企业。禄劝与富民携手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链“链”出新活力。“在两县帮扶下,企业打通了上游磷矿资源供给,让我们对未来发展更有底气,积极投入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促进产能提质增效。”云南新龙矿物质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振浩说。
进园区。东川与寻甸并肩解决遗留问题,让天生桥产业园区企业轻装上阵。顺着每一道工序,云南荣耀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吴朝丹仔细检查拆卸下的电器部件,“企业获得土地证就像吃下了定心丸,目前我们正对标国家标准,合力攻关建立我省行业标准,让再生资源利用形成涵盖回收、分拣、交易等环节的标准化绿色化体系。”
探创新。深化沪滇协作机制,东西部产业协作走深走实。2021年12月,昆明经开区与上海临港集团签署协议,合作共建临港昆明科技城。自开园以来,已有109家企业注册落地,招商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涵盖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近日,临港昆明科技城入驻企业云南振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肉牛生理数据要素数据产品”取得知识产权登记证书,成为云南省首份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云南振途罗先生表示:“数据资产化是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通过上海数据交易所平台,我们的数据产品将直接对接金融机构、养殖企业及科研机构,最终实现‘数据重塑生产力’的目标。”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昆明市加快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四链”融合,不断朝着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
抓好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厚植开放发展新优势
4月29日,由中外运物流(云南)有限公司运营的“澜湄快线”中老泰缅多式联运国际班列在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首次开行。云南出产的蓝莓经过中老铁路26小时直达老挝万象,再通过公路转运至泰国拉廊,最后经海运摆上缅甸仰光的货架。
自2022年托管磨憨以来,昆明市抓好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在更大的空间进行探索实践,举全市之力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实施“省会城市+边境口岸”统筹谋划,创新采取“央地合作”“四区联动”“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等联动发展新模式,推动政策、资金、资源向磨憨聚集,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为产业落地蓄势赋能。
“中国中铁创新‘央地合作’模式参与磨憨建设,成立11家三级单位承揽磨憨工程建设、投资运营、施工设计、管理运营等工作。”中铁开投磨憨指挥部副指挥长、安全总监欧浩指着面前的沙盘介绍,中铁投入管理人员300余人,施工作业人员3500余人,大型机械设备、运输车辆等500余台(套),“这就是中铁速度、中铁效率、中铁担当。”
在磨憨南坡国际产业示范园,龙门吊装卸繁忙,工程车来往穿梭。昆明市制定畅通经营主体跨区域流动、支持联动发展服务贸易15条措施,整合经开区产业聚焦、自贸试验区政策先行、综保区成本节约、跨境合作区通关便利的特色优势,支持企业以“一照多址”形式,在“四区”内跨区域自由迁移或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形成口岸—腹地的“前店后厂”产业转移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格局。
“目前,南坡国际产业示范园已顺利开园,建成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投入使用,已签约70家企业、57个产业项目落地。”谈到未来,磨憨—磨丁合作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王勇信心满满。
扩通道强枢纽,建平台提能级,昆明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新空间。
记者手记
改革加力 发展加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推动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当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变,但昆明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坚持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资源高效精准配置,以区域协同融通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有利于更好兼顾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提升发展公平性和协调性,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作为一项重大决策,昆明创新构建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的进程,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打破条条框框,协同方方面面,懂得“舍”与“得”,做好“加”与“减”,实现“转”与“调”,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就能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区域发展课题提供示范和样板。